老树博客

宝华林场这几年

    1982年,大学毕业。我们是文革后第二批大学生(第一批77级比我们早半年毕业),当时大学生稀缺,国家包分配。据说大学生占人口比例是万分之六,天台应该曲指可数。
    浙江林学院毕业的,当然分配到林业系统了。
    拿着人事局的干部介绍信去林业局报到,王行潭局长开门见山:你是学林业的,林业当然要和山打交道,局党组研究决定分配你到宝华林场工作。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
    和我同年毕业的一个浙江林校的毕业生分配到在海坑的天台林科所,后来听说是省林业厅打过招呼,如果有大学生分来,要优先保证分配到宝华林场,那里有一个林业部杉木良种基地,需要一个大学生去管理。
     宝华林场在哪里?在此之前没听说过,只知道有个华顶林场。恰巧那天宝华林场有个人在林业局,说是8月14日有拖拉机来城里拉东西,可以把我顺便搭过去。
    1982年8月14日,按约定的时间地点,扛着行李,搭乘林场的手扶拖拉机,哒哒哒哒,一路小跑,到达宝华林场。

    参加工作总是神圣的,对一个陌生的地方也是好奇。表弟昌杰陪我一起乘宝华林场的手扶拖拉机去报到。到洋头,往左拐进一条机耕路,路过一个大横村和栗树园村,到达林场场部。场部海拨并不高,也没多少房子,象一个小山村。当职工徐台朝开的贫下中农小吉普一到林场,就有三四个妇人围上来,说是看看大学生是啥样,后来她们告诉我我在她们眼中的最初影象:原来是一个小孩子。唉,谁让我才20岁呢!
    卸下行李,林场贾书记本想把我直接送到一个叫后庵的林区,但后来发了慈悲,让我在场部住了一晚。场部有一个小客间,有四张床,供客人住,当然也就只有仅仅的四张床。
    先描述一下场部的情形:一共三幢房子,前面幢二层楼,住着几个职工,几间用于会议室,一间做客房。中间幢二层木结构,楼下一间做办公室,会计出纳在这间办公,场长书记等没有办公室的,全场唯一的一部摇把子电话也在这间办公室。其余为职工宿舍。后面一幢二层楼,大部分是职工宿舍,楼下二间做仓库。旁边又搭出一个食堂。所谓食堂,就是雇了一个老太婆烧火蒸饭,每餐会做出一个菜让大家买,自行用饭盒蒸饭。我第一天到来,给我和表弟做了碗面皮,味道还是蛮好的(后来还是从我这算了伙食费)。几幢房子间有二个池塘,一个大的供灌溉,一个小的供洗衣服。还有一个畜牧场,养了几十头猪,主要是为了有猪栏作肥料。
    当天下午,在林场办公室,贾书记(大家都这么叫,许多人不知道他兼场长)和老吴(文书兼会计)向我介绍林场的基本情况:宝华林场是国有林场,1958年办场,现有山林面积16500亩,五个林区,我到林场主要是做杉木种子园的技术管理,杉木种子园在后庵林区,这个种子园是省林业厅定点基地,技术含量比较高,所以我得去后庵林区工作。
    第二天,我领到平生的第一份工资,14号报到,就领了全月的工资48.50元。这在当时是不低的工资了,比四级工工资标准还高一点,那个兴奋啊!随后老吴和一个后庵林区的小周姑娘一起帮我把行李送到后庵林区。
    后庵林区不通机耕路,拖拉机没法上去,大约走了半小时小道,到了。一共一幢二层楼共7间,住着三名正式工和一名临时工,加上我还有一名家属,人到齐时有6人。这里不通电,当然也没有电灯。前面交代了场部有唯一一部手摇电话,林区里当然不会再有电话了,也没有报纸杂志什么的,几乎与世隔绝。
    放下铺盖卷,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这里有一个食堂,但没有炊事员,各人做自己的饭菜。菜得自己种,米得自己买,柴得自己砍,水免费供应,大自然恩赐的。因为我的到来,打破原来的平衡,需要重新调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记不清当天是谁给我做饭了。吃了午饭,开会!队长老陈召集所有人员开会,队长很客气,说小余来了,小余是国家干部,以后大家都听小余的。商量吃饭问题怎么解决,我哪懂这个啊?反正稀里糊涂把会开完,决定向场部要个炊事员,菜各人自种,米各人自带。
    在后庵林区住了一晚,第三天我得回家,得把工资给父母一些,让他们高兴一下。
    回家给了母亲15元,母亲那个高兴啊,溢于言表,向我父亲炫耀:我生的儿子也挣钱了,给了我15元,我父亲不信,母亲就拿出来给他看。当时我父亲已退休,退休工资不到40元。

杉木种子园
    回到林场,开始正式工作了。
   先熟悉工作,林场是国有事业单位,国家每年有少量事业费,主要靠自己经营收入。经营内容有木材采伐,柴草收入,柑桔,小木厂(生产木制包装箱),茶叶。
    林场有职工36人,场长----副场长----各林区队长----职工这样的结构。全场有三个技术人员,除我外,还有一个小毛和小陶。小毛负责山林方面,我和小陶负责杉木种子园。
    所谓杉木种子园,简单点解释就是生产杉木种子。当然实际上不是那么简单,否则也用不着二个技术人员去管理。
    为了提高杉木生长速度,首先要生产出杉木良种。因此必须要有好的基因种质资源。此前,浙江省林业厅已经组织全省的林业科技干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杉木种源调查,就是挑选长势特别好的个体,并对个体编号。杉木是可以通过嫁接进行无性繁殖的,对选出的优质个体全省进行繁殖,这些繁殖的个体之间的遗传基因是完全一致的,形成一个无性系。杉木种子园就是把许多无性系按一定的排列种在一起,这些优质个体互相授粉生产出来的种子可以达到杂种优势。由于花粉是乱飞的,所以生产出来的种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对这种种子进行繁育种植进行比较,又称子代鉴定。
    现在的种子园已有全部栽上杉木砧木,有一部分已于81年和82年嫁接上优良无性系了。目标是建成浙东地区杉木良种基地。此基地由浙江省林业厅投资宝华林场实施,以后又被列为林业部杉木良种基地。
    和我一同负责这个种子园的小陶来这已有好几年了,是林学院的校友,比我早二届。小陶住场部,我住种子园所在地后庵林区。
    林场的工作和机关工厂不同,基本上没有上下班时间,只要人在场里都是上班,不存在迟到早退,当然晚上有事也得随时去做,也不存在加班费。按照国家规定,一周休息一天,可以按月累积使用,几乎所有职工都是累积后一次性使用。
    种子园现在的工作就是扶育砧木和嫁接过的无性系,松土除草,当然这些活不用我做,也不用职工做,所有的体力活都是由周边村庄的农民工来做,按量计酬,职工们充当管理角色,而我主要负责种子园的生产计划编制,检查,落实,平时也没有什么事,大部分时间是自由的。偶尔会让签个字什么的。

学习计算机
    工作是轻松的,一边熟悉种子园的情况后,一边和职工们混在一起。我记住母亲的话,要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山上无电,夜里就很无聊,唯一的娱乐是打扑克。在和职工们打了二个月扑克后,我突然觉得这不应该是我的生活方式,这样把大好时光虚度实在太可惜了。
    于是我决定读书。
    只要能找到的书我都读。直到我调出宝华林场,这五年时间有一年半读世界语,二年读计算机,二年读法律,中间听从林学院导师兆赖之的教诲,要争取入党,读了一年的刊授党校。
1983年底去母校办事,看到一留校同学玩一台PC-1500微型计算机,用BASIC程序打印出一串英文。我向来对电器感兴趣,立刻对这台电脑产生兴趣,咨询了同学,他让我学BASIC语言。路过杭州,即从科技书店买了一本BASIC语言方面的书,我觉得这玩艺以后会用得着。
    84年上半年,开始自学计算机,半年时间,读完了那本BASIC,也试着用BASIC写一些程序,当然只能是纸上谈兵,无处实战。随后又自学了FORTRAN语言。没有计算机方面的同学,也没有计算机方面的老师,更无真正的电脑用来实习,自学计算机有些困难。
    平时很少出差,买书不方便,就凭着那一本BASIC,根据工作需要,写了好几个程序,但是,一切的一切,只是空谈,没有电脑啊!
    第一次使用计算机是在天台统计局,听说统计局有一个局长对计算机很内行。1985年10月8日,前去拜访俞慈伟局长,他用的是一台300多元的娃娃机,32K内存,可以用BASIC程序,用普通的录音磁带作外存贮器。我说明来意,将我写的程序给他看了一下,他也很高兴,很难得找到我这样一个喜欢计算机的知音。于是第一次用计算机验证我的程序的正确性。
    后来,又改进程序,并且工作中的子代鉴定有大批数据需要处理,很想找一台真正的PC来试验我的程序同时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工作。终于得知天台制药厂买了一台计算机,是天台第一台计算机(IBM-PC/XT,512K内存,10M硬盘,360K软驱)。85年12月23日,我从林场打了介绍信到天台药厂借用电脑计算我的试验资料。药厂的计算机管理员徐富有和许群问我以前有没有用过计算机,我说用过的(哪有用过啊?)。PC使用的是DOS操作系统,我没学过,让他们帮我进到BASIC界面,这样他们就让我玩了半天的计算机,用GWBASIC运行了我的程序,并且取得运算结果。这次真正接触计算机,离我开始学习计算机已有二年了。
    1985年天台林学会年会,我提交了一篇计算机方面的论文《BIB试验统计数据方差分析BASIC程序设计》,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在林学会作了一个“计算机在林业上的应用”讲座,尤其在林业资源清查,小班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算是计算机知识的一次亮相。也正是这一次讲座,使我的计算机技术被人认识,那是后话。
    BIB试验全称是平衡不完全随机区组试验,在林业试验中,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种植不同品系植株,用以分析其间的差异显著性,一次试验会有几万个数据,手工计算分析的话,需要半个月,而且不一定正确,要中途查错难乎其难。而用我设计的BASIC程序,几秒种即可完成。还纠正了浙农大张全德所著的农业试验统计模型BASIC程序一书中的多处错误。
    但是,由于没有自己的计算机,以后的学习困难重重,也不能老去借人家的计算机,那时候一台计算机五六万元,值几套房子的价格,人家哪啥得经常借人?那时中国的计算机应用也刚刚起步,所以学了那么一点皮毛后就没有继续深入研究了。

学习世界语
  第一次知道世界语(Esperanto)是1979年,还在念书,从一篇报道中听说了世界语。说的是一个叫苏阿芒的人在文革期间学习世界语,熟练掌握16种语言,遭受迫害的事。我也知道世界语是一种人造语言。
    闲着也是闲着,多读点书总是好事,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已经结束了。
    1984年1月开始学习世界语。初级班报名黄石世界语函授班(和张海迪同届),中级班报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
   相比英语,世界语语法简单而有规律,单词记忆量小,学习了二星期,就可以用世界语写信了,一个月以后,就开始用世界语写日记。没多少时间,我的世界语就比英语熟练多了。
    随后,寻找天台有没有别的世界语者。6月,果然在精神病院找到6个学世界语的,他们已组成一个小组(他们是金友雨,林瑞月,金平,杨文姿,莫伟文,陈幼能)。由于我的加入,拟筹备成立天台县世界语协会,又联络了社会上的世界语爱好者蔡继明,陈小军,庞加根,王华周,张培富。84年12月,以这批人为骨干,经县委宣传部以84(34)号,85(5)号文批准,成立了天台县世界语协会(Tiantaia Esperanto Asocio)。85年1月15日,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期培训班开学仪式。
这期培训班报名70人,年龄在18-40岁间,也是我第一次以老师身份上台上课。
    为了推广世界语,随后举办世界语培训班,由我和金友雨授课。授课没有报酬。
    为了解决授课的时间问题,我和县委宣传部部长茅奉天商量,请宣传部下个文件,让我报销从宝华林场到城里上课的车费和时间。
世界语的宗旨是世界和平,世界大同,要求的是无私奉献。培训班也不收学费,活动的经费由个人支出,注定了不能长期坚持。曾经试着翻译天台山旅游资料,但是无钱而不能善终。那时候企业也没有现在的广告意识,也无法募到钱。
    学习世界语的人叫做世界语者,推广世界作为一种运动在开展。台州已有临海成立了世界语协会,还有一个绿星同学会。天台是台州的第三个世界语团体。世界语运动以互相通讯作为主要交流手段(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每天空了就给全国的世界语者写信,几乎所有的世界语报刊都会刊登要求通讯的世界者名单,我也在《La mondo》上登过,每天会收到大量的书信,而我当时正值找对象的年龄,以致于林场的职工以为我登了征婚启示,这么多信是来应征的。
只是可惜了,世界语的学习没有善终。

学习法律
    1985年,国家开始普法教育,林场里学历我最高,这项任务毫无疑问落在我身上。同时,觉得以后国家将会以法治国,法律可能会渗透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于是报名参加高等教育法律专业的自学考试。相对于计算机,法律好学许多,不懂的地方还有地方可问。经过二年的自学考试,拿了五门合格证书,刑法,刑诉法,婚姻法,民法,民诉法。为了检验学习成果,后来在坦头贴出公告为群众免费服务,包括代写法律文书,民事代理,刑事案件辩护。但在代理了几件案子后,对于中国的法律实施有了新的认识,就不再继续研究法律了,也没有善终。

进班子


入党
    83年7月3日,县长徐明生来林场了解生产经营情况,他工作很细,走了林场的各个林区,连我们天天在爬山的人都感觉累。视察结束,召开林场干部座谈。当得知三个技术人员中没有一个是党员时说:“老贾啊,你这样不行的,不是我说不行,党中央不是要求我们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吗?”当贾谈到自己身体有病,要充实领导班子时,徐县长说,领导班子要四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现在要求公社领导年龄不超过40岁,林场等基层领导也不超过40岁,你们这三个技术干部都很年轻嘛,你最年轻(指我)。我给你一个任务,今年你要在知识分子中发展一个党员”。当时我也没有交入党申请书,而且对入党认识上还有问题。
    1984年8月,我被任命为副场长,排行老三,由于当时是党指挥一切,并没有实行场长负责制,重大事项仍是党支部研究决定,我这个党外人士工作起来很不方便。
    84年,去母校办事,导师兆赖之教导,要争取入党,至少要提申请,交了申请,说明你要求进步。这可能是他总结出来的经验。于是回到林场,为了所谓的要求进步,更为了工作方便,写了入党申请书。
    由于有徐明生的“钦点”,有副场长的职务,最年轻最高学历的技术人员,入党也没费多少波折,1984年12月20日,即通过了入党申请。

    唉,涉及太多的人和事,下面也不知道该怎么写

 

 2009-4-18

2009年4月18日 | 发布:老树 | 分类:流金岁月 | 评论:0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