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华林场这几年

    1982年,大学毕业。我们是文革后第二批大学生(第一批77级比我们早半年毕业),当时大学生稀缺,国家包分配。据说大学生占人口比例是万分之六,天台应该曲指可数。
    浙江林学院毕业的,当然分配到林业系统了。
    拿着人事局的干部介绍信去林业局报到,王行潭局长开门见山:你是学林业的,林业当然要和山打交道,局党组研究决定分配你到宝华林场工作。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
    和我同年毕业的一个浙江林校的毕业生分配到在海坑的天台林科所,后来听说是省林业厅打过招呼,如果有大学生分来,要优先保证分配到宝华林场,那里有一个林业部杉木良种基地,需要一个大学生去管理。
     宝华林场在哪里?在此之

高中同学会

高中毕业30年了。
    高中的二年生活是刻在骨子里的,那二年是中国政治变革的二年,也是在人生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二年。
    2000年时,写了一篇《我的高中生活》发在天台之窗论坛里,怀念那时候的生活和学习,老师和同学。仿佛就在昨天。年纪大了,就越发想念旧时的同学们。
    虽然偶尔有三五个老同学相聚,但一点也不解渴。
    2006年底,大千回天台,约了几个同学聚了一下,谈到同学会的事,大家一致认为要聚一下。但是由于时间太久了,绝大部分同学失去联系,要把这些同学找到也要化很多的时间,而当时准备时间也不够了,只好作罢。还有一个原因,觉得2008年办同学会会更有纪念意义,那是我们毕业30年了。
 

吃蛋

中午做饭,打蛋时忽然想到过去没饭吃时的一些趣事。

    30年前,父亲生了重病在家休养,家里也没有什么东西好给父亲吃,唯一好一点就是家里的鸡每天生的蛋。四五只鸡一天总能生出1-2个蛋(不象现在的蛋鸡,一天生一个,那时候鸡也没东西吃二天能生一个就不错了)。这一二个蛋自然给父亲吃,以前的土鸡鸡蛋很小,大约12个蛋一斤重。一个蛋炒起来只够一口,为了让父亲能多吃一点,可又没有多余的蛋,母亲就在打蛋时加上面粉和水一起炒起来给父亲吃,虽然掺了假,可毕竟还是美味,很长时间父亲都不知道蛋里掺了假。后来父亲说起此事:我总感觉不对劲,但不知道哪里不对劲。

 2007-10-15

我和世界语(回忆资料)

第一次知道世界语(Esperanto)是1979年,还在念书,从一篇报道中听说了世界语。说的是一个叫苏阿芒的人在文革期间学习世界语,熟练掌握16种语言,遭受迫害的事。我也知道世界语是一种人造语言。
    开始学习世界语是1984年,参加工作后,空余时间较多,找些事来做,在宝华林场的山上,除了看书就没有别的事可做了,于是报了世界语的函授。初级班报名黄石世界语函授班(和张海迪同届),中级班报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
   相比英语,世界语语法简单而有规律,单词记忆量小,学习了二星期,就可以用世界语写信了,一个月以后,就开始用世界语写日记。没多少时间,我的世界语就比英语熟练多了。
    随后,寻找天台有

故地重游宝华林场

难得今天有空,约了二个姐姐及姐夫一起出去玩,先去大港寺未果,转去宝华林场摘“角公”。上次想去宝华林场,粟树园上面的公路没有硬化,车子很难开,没想到今天上去道路都硬化了,可以直达山顶,翻过能到大山村。
    记得当年桔地里的角公很多,今天还是如此,大家都顾不上被太阳烤着,每人摘了一袋。
    得知车可以上后庵,便和大家一起上了,又单独去了半岭,及岭头,往左车还能通到里山,大山,往右有路,不知道通往什么地方。
    拍下几张后庵和半岭的照片,以后还要写回忆录,用得着。




 

2007-5-2

记得当年清水塘-----寺后村寻旧迹

人老了,喜欢怀旧。今天兴起,去高中母校寻访旧迹。
    我高中是在寺后村读的,那时叫宁协中学,学校后来搬到下潘,现在学校也已经不存在了。只是在历史上存在过这么一阵子。
    已经快30年没去过寺后了,当时都是走路来回,现在人懒了,找个车路吧。
    记得平桥往街头方向有一分岔指向去寺后,随指示牌进去,到一个村后,都是新房子,不能确定是不是寺后,再开进去,看到一个池塘,已勾起往日的记忆,确定就是寺后。
    母校的外观依旧,只是门前的路已浇了水泥路。汽车可以直达。


大门锁着,不能到里面看看,只能隔着窗户窥看。再过去,发现有一小门开着,里面有一些老人在打牌,我们便进去转了一下。
   社社办高中是

青春少年的感情是纯真的,尽管过了28年

昨天中午突然接到高中老同学大千的电话,比较意外,记忆中我们高中毕业后就没有联系过,虽然他只是在临海,约我中午一起吃饭,我一口答应。
    同往的还有别的老同学,志团、昌杰、陆平、妙英、爱华、陈统刚,联系了茂跃,不来,联系了爱凤,不在天台。
    饭后一起唱歌了,又增加了忠钊,我当然是拿手戏,越剧。
    唱完转移阵地继续吃,又增加同学晓红。吕键。
    吃完又转移阵地到法兰奇,喝茶聊天。
    我最喜欢的还是喝茶聊天。
    大家回忆起同窗的往事,历历在目,谁谁谁最调皮捣蛋,谁谁谁最懂“事”,谢老师的“哎!”袁老师的破草席......
    毕业28年了,没有开过同学会,大家商量拟在今年开一

小学生活二三事

(一)
    在大人眼里,我从小就是个聪明儿,还没上学,就会背许多毛主席语录。嘿嘿,那个时候背毛主席语录是男女老少的共同作业。
    要读书了,我早就龙滚样跑学校去了,而有一些小伙伴不愿意去读书大哭,父母于是买糖哄他们去读书。好多年后,我都后悔我读书时为什么不哭呢?要是哭了就有糖吃,多好啊!那时候的糖可是希罕物。

(二)
    人还算灵光,被老师称为天才,开学不久,就经常逃学,理由是都知道了,于是读完一年,大姐作主让我跳级,直接读三年级,当时有点怕,三年级有珠算,觉得珠算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都是老会计先生打的,怕怕了。大姐鼓励我,一学就会的。
    又一个学期过去了,故技重演,经常逃学,理由也是

我的大学生活

    因为我高考志愿填的是服从分配,愿意到新疆西藏等边疆,拿到通知书一看,是浙江农业大学林学系。还不错啊,农大就农大好了。
   自从接到入学通知书,我就屁颠屁颠地上下来回跑着办理各种入学手续,户口,粮食,团组织,我从来没办过这些事,到城里也不认得路。就到处问,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心里开心啊,毕竟跳出农门了,事情还是比较顺利地办好了。
   
那一年我16岁。

入学

  19781020日,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手续和50元钱上学去了,学校在临安,这是我第一次远行。二哥送我到城里,买好第二天去杭州的车票,晚上一个人住在胜利旅社,这是我第一次住旅馆。次日早晨,我自个坐汽车到杭州,那时候天台到杭

我的高中生活

全赖同村的一个初中同学不想读高中了,使得我有机会在宁协农中得到一个读书机会(否则就没有后面的故事)。当然,不是我读书成绩差(初中毕业时班上可是前三名)而是因为社会关系不好,没有得到推荐上高中的机会。这些事,现在的年轻人来听起来象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可那是文革,就是这样。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思旧,就象老人喜欢唠叨一样,在这里和年轻人说一些小故事。
   那时候天台的高中每区都有,有些区就有好几所,象平桥区,就有平桥中学,屯桥中学,宁协农中,下王农中。家庭成份是贫农的,或者家长是党员的都上平中或屯中了,其他的人只能上农中。
   说是农中,其实农业劳动的时间也不多,一星期半

«1»

Powered By Z-Blog 2.3 Avengers Build 180518

Copyright Your WebSite. Some Rights Reserved.